第(2/3)页 “实不相瞒,林老师!” “我其实曾经两次竞选休斯顿市长。” “但都没有成功。” “其中一次,拿到的选票,更是少得可怜。” “其中一个原因,是因为我资历尚浅,但更重要的原因,是因为我是个华人……” 吴奎的声音顿了一下。 “美利坚华人的处境,通过这次的暴乱,想必,您也多少了解了一些。” 林悠点了点头。 “这是自然……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……” 吴奎感慨的点了点头。 “我想竞选这个市长,其实也是想为华人,为咱的同胞,谋福利啊!” “休斯顿本地的华人,并不少,拥有选票的华人,更是不在少数。” “我虽然是共和派,但能拿到的红脖子的选票,少之又少,只能在少数族裔上下功夫。在这种情况下,最先想到的,肯定是咱的同胞,但是……一言难尽……” 林悠眯缝起双眼。 “休斯敦本地的华人,不支持你?” 吴奎摇了摇头,随后又点了点头。 “我和休斯顿本地的华人商会关系很好!华人商会,也一直很支持我!他们也知道,华人要想在美利坚好好生存,在议会,必须拥有话语权。” “但商会下面的华人,很难搞!非常难搞……” “休斯顿当地,拥有选票的华人,大多数,是上世纪,还有十九世纪就过来的老广……当年来美利坚修铁路的劳工后代非常多。” “我们现在讲,美利坚华工都是枕木下的亡魂、卖猪仔。但其实,当年的晚清华工在美利坚,月薪能达到三十美元!而上个世纪,旧金山物价,猪肉是六美分一磅;牛肉七美分一磅;土豆零点七美分一磅!” “也就是说华工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四百五十斤猪肉。以赫鲁晓夫名菜“土豆烧牛肉”而论,一个月工资可以买三百斤牛肉烧一千两百斤土豆,能把华工吃爆炸。在大清朝干到累死都挣不到这么多钱啊。” “这种震撼是赤裸裸的。” “相当于有饥民辛辛苦苦游过大西洋,发现对面农民拿米饭喂狗,上面还盖着一大块坛子肉。” “一个人能敞开吃土豆炖牛肉,这是什么概念?整整一百年后的,八十年代,咱们国家,绝大多数沿海村民都没有这个生活水平。条件差的,甚至只能红薯管饱,过年分几斤猪肉而已。” “华工这还算社会底层,同期美国人工资比华人还高百分之五十!” “当时华工看起来拮据,是因为他们省吃俭用,把大把钞票寄回家了。晚清著名外交家黄遵宪十九世纪,在旧金山银行做过调查,仅此一地每年就往国内汇款一千两百万美刀,当时旧金山华人不到七万。平均每人每年汇回老家一百七十美元……按银价折算,相当于每人每年汇回一百一十两白银!” “至于排华者的屠杀、挑衅相比于太平天国、洪兵、土客械斗都是小意思了,晚晴的那些劳工,什么没见过。大清朝老百姓闭门家中坐都会被各路官军扫荡。” “这么一比较,大洋对岸的美利坚确实是金山。” “这种观念,在当年的那些华人心中根深蒂固,又传给他们的子孙,所以他们对国内都是排斥的,算是精神美利坚人,想要以同胞的身份得到他们的支持,难……很难。” “他们虽然住在华人社区,有些也说汉语,但是选票,就是不肯,投到你身上。” “至于其他的华人,虽然能争取,但是比例太少……就连和我父母那一辈,同时期移民美利坚的华人,也很难争取。” “连华人都不支持我,更何况其他少数族裔。” 吴奎的脸上,露出苦涩。 看得出来,这位华人,在美利坚的从政之路,并不顺利。 随后吴奎,可怜巴巴的看着林悠。 “不骗你,林老师。” “我能争取到的华人选票,大多都是近些年,移民到美利坚的华人!他们对祖国有感情,知道国家富强了。” “上世纪移民来的那些老古董,根本争取不到他们手里的选票。” “在他们眼里,美利坚就是要比国内好太多了,皈依者狂热,很难支持自己的同胞。” “按照我父亲说的,在千禧年以前,美利坚和国内的生活,的确是有壁垒的。” “那时候,美利坚人理解的悲惨生活,是上不起大学,泡不了温泉,没法顿顿牛排红酒了,家里车子只能多开几年,换不了了。” “而华人理解的悲惨生活:是乡下人啃草根吃树皮,城里人窝头咸菜顿顿吃,卖儿卖女……” “从某种意义上讲,咱们国家的百姓,的确是世界上,最善良,最坚韧的人民,也是最能吃苦的人民……” 林悠摆了摆手。 第(2/3)页